《中国慈善家》2023年度人物 | 韩美林:对这个世界倾尽所爱
“这个犀牛已经灭绝了。”韩美林摩挲着自己设计的小犀牛,语带惋惜。2018年3月20日,随着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,目前世上仅剩两只雌性白犀牛,北方白犀牛这一物种已经功能性灭绝。
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,韩美林总是痛心疾首,他热爱生命,热爱自然,可是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,却并没有保护好这一切,甚至残酷对待其他生命,这让韩美林感到不安,“我们的爱,不光要放在孩子身上,也要放在动物、植物身上,即使是沙漠里的一棵绿芽,你也舍不得拔掉它,因为它如此坚韧,带给我们做人的启示。动物也是一样,大家活一遭都不容易,怎能不善待它们?”
说到此处,韩美林收起笑容,表情严肃起来。身为艺术家,他将进行爱的教育、善的教育视作天职。也正因如此,数十年来,他在全国捐建希望小学,带着“艺术大篷车”去各地采风、扶贫,并为发扬民间艺术,支持艺术团体而慷慨解囊,甚至将大量作品捐献出来,在全国建了5座韩美林艺术馆供人们免费参观……
抱着朴素的善念,他在2013年成立韩美林艺术基金会,将一个人的慈善,变成一群人的慈善,这一做,又是十年。
采访约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的画室,这里也是韩美林看书、聊天、思考和创作的地方。韩美林以一种舒服的姿势靠在沙发上,和《中国慈善家》采编团队谈笑风生,笑容爽朗,说话风趣,思维活跃,加上头发乌黑,面色红润,怎么看都不像一个耄耋老人。
被夸“显年轻”的韩美林毫不掩饰得意,他将这一切归功于好心态:“想开了这一辈子就这36000天,每个阶段把它过好,过充实,这才是活在当下。”
“活在当下”是一种心态,更是一种历尽千帆的生存智慧。谁能想到,面前的这位88岁的老人,曾经遭遇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,却依然笑对人生。
韩美林从小家境贫寒,父亲早逝,母亲和奶奶将兄弟三人拉扯大。母亲是济南的大家闺秀,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,韩美林早早便被送入济南正宗救济会贫民学校学习。尽管是贫民小学,但六个班里有三个美术、音乐老师,韩美林从小就得到良好的美育,不但在小学时期就熟背贝多芬、莫扎特的曲子,还奠定了书法的基础,从临摹柳公权,到练习颜真卿,之后再没换帖——学颜鲁公的字,也学这位唐代名臣的风骨。
小学的素质教育对韩美林的影响是终身的,以至于古典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,用他的话说,“头顶音乐,脚踩文学”。他将自己的成功,一部分归功于肖邦,作画时都喜欢放一段肖邦,“因为肖邦的音乐适合构思”。
这所带着慈善性质的贫民小学不但为韩美林奠定了美学基础,也教会了他做人道理和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情怀。在这样的教育之下,即使每天早上只能吃茶馆剩的茶叶渣果腹,韩美林依然不会埋怨苦难,他相信穷苦是暂时的,只要有一技傍身,就能拥有远大的前程。“小时候虽然穷,但是学到了自信和自尊,从这一点来讲,这个学校对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”韩美林说。
13岁时,韩美林初中辍学,被家人送去参军,参与烈士纪念塔的修建,绘画天赋得以展露,随后就被调去了“浮雕组”,给艺术家们当通讯员,认识了一大批雕塑家、画家和音乐家,开启了画家韩美林的人生。
1955年,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,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,之后留校任教,直到1963年。
2021年9月27日,韩美林“艺术大篷车”从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出发。图/受访者提供
因此,当韩美林后来也有能力帮助别人时,教育就成为他做慈善的一个主要方向。自上世纪90年代在延安一里坡建立第一座希望小学起,让孩子有书读、有学上就成了他的心愿,他先后捐建了9所韩美林希望小学;身为福娃的创作者,他还与北京希望工程捐助中心合作,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的贫困地区建立了五所“福娃”希望小学,并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。
除了基础教育,韩美林对儿童美育尤为重视,认为民族复兴不但要扫“文盲”,也要扫“美盲”。用他的话说,缺乏对美的感悟,一个民族就会呆板枯燥,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,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、艺术的果实。从2016年在北京通州的育才学校建立第一个“美林教室”开始,目前全国已经设立了六所“美林教室”,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。近年来,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将美育做得风生水起,开发了内容丰富的儿童艺术体验课程,还出版了《韩美林的动物艺术世界》。
“美育带来美,这是很高雅的艺术教育,它是看不见的,但它又是看得见的。”韩美林说,美育带来的,不光是审美水平的提高,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,也是一种意识的建立。“比如拿到一张纸,有的人用来写字,有的人用来画画,有的人用来擦鼻涕,这就是意识。”
一直在路上,困顿中的安泰
韩美林自嘲“就是一头牛,这辈子你就干活吧!”
就在2023年,他带着艺术大篷车从东走到西,从青岛、济南、杭州,到贵州、银川、甘肃、青海,在青藏高原挑战了3800米的高海拔。
这已经是艺术大篷车启航的第46年。1977年,受一部印度电影《大篷车》的启发,韩美林组建了“艺术大篷车”,带着一众学生,开始在全国和世界各地采风,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创作养料,从剪纸、泥塑,到陶瓷,从草编、彩印画布到琉璃、紫砂、木雕等,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,给韩美林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。
韩美林将艺术大篷车看作吸取养料的过程,但吸取的不光是艺术的养料,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,也触动着他,化为善的养料,丰富自己的内心,也滋养着别人的人生。
在四川,韩美林曾为一位患白血病的8岁小女孩捐钱,当得知自己的病已经无法治愈时,小女孩说:这个钱不要给我治病了,捐给其他和我一样得病的小朋友吧。孩子去世后,墓碑上写着“我来过,我很乖”。
在梅里雪山,因为大雪封山,当地的藏族孩子半年才能出来,韩美林给孩子们分糖吃,孩子们拿到糖后,只是小心地舔一舔,然后包起来放在房梁上,要留给奶奶吃……
这么小的孩子,却从小懂得何为善,韩美林深感震撼,随之而来的是同情和忧虑——这样纯真善良的孩子,却不得不与贫穷和苦难相伴。跟着艺术大篷车四处采访,深入民间基层“接地气”的这些年,韩美林能看到并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,但一些城乡的差距,贫富的悬殊,很多是由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的,他希望能做出一些改变。
他想着,不再仅仅只是留下钱,而是帮助当地更好地发展,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。对于孩子,除了捐建学校,他更想给孩子们传递一些希望。他将孩子们接到北京,带他们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,参观颐和园故宫,爬长城,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坐汽车,住宾馆,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,播下梦想的种子。
艺术大篷车也见证着今昔的变化。20年后再回贵州,韩美林和当年的老朋友、老艺人重聚,和20年前合照的绣娘和小女孩见面,看到女孩上了大学,也能为传播家乡文化尽一份力,他很是欣慰。
2013年,韩美林开始想着成立一个基金会,专业、系统地做艺术公益。因为事关重大,考虑到基金会需要持续的投入,当时负责基金会成立事宜的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、北京市德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丽华有些踌躇不前,担心没有把利害关系跟韩美林夫妇阐述清楚。最后,韩美林的夫人周建萍拍案而起,“我听明白了,不就是捐了的钱就拿不回来了吗?不就是筹不回来款,还得继续捐吗?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呀!”
“我这人不存钱,小时候有一个瞎子给我算卦,说这个孩子是金手银胳膊,能挣能哆嗦,既然如此,我攥着这个钱干嘛呢?”十年后,谈起建基金会的初衷,韩美林开着玩笑,将细腻的恻隐之心、博大的艺术情怀悄然隐去。
目前,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聚焦于韩美林艺术的国内外展览和儿童美育,并对多个优秀团体及优秀民间艺术传人进行捐赠,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全方位资助鼓励。
资金方面,基金会也遭遇过青黄不接的时候,项目已经快要开始了,资金却还没到位,最终是拍卖了一批韩美林画作才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十年来,韩美林虽然连任两届基金会理事长,但基金会怎么做,做什么,钱从哪儿来,到哪儿去?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,都是夫人周建萍在张罗,各地的韩美林艺术馆,也都是周建萍在打理。韩美林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的创作上,用一支画笔,一把刻刀,表达世间的真善美。
在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时,韩美林感慨道:我的艺术来自土地,我的艺术就一定要回到人民中去。土地给予了我艺术的生命,以及成就、荣誉等所有的一切。而我,唯有用手中一支笔,和这支笔描绘的作品,来回馈人民,回馈土地。
“投身公益,回报社会,是困顿中的安泰,是悲痛中的救赎,是挣扎时的解脱,是我身处炼狱时咬牙支撑的支柱,也是多年来我在内心关照自己、认识自己、思考自己的路径。公益于我而言,是一种获得。”他说。
善待一切,倾尽所爱
韩美林的养生之道是六个不:不抽烟、不喝酒;不吃零嘴,不串门子;不忘人家好处,不记人家坏处。
后面两个“不”,不仅是养生之道,更是处世之道。如果说不忘人家好处是美德,那么不记人家坏处就是胸怀了。尤其是对于一个曾经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遭受过不白之冤,被最亲近的家人、朋友、学生背叛,甚至遭遇四年半牢狱之灾,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严重创伤的人来说,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!
对待苦难,韩美林有着自己的看法,他将艺术家受到的苦难视作财富,“就是说一个人掉得越深,他的起点越高,这就是我的看法。”
他也会在不经意间提到那段经历,“做人不要遗憾,过去就是过去了,回不来了,是历史了,对自己问心无愧,做就行了。”
或许因为这种心态,在韩美林的作品里,几乎看不到痛苦、牢骚,或者厌世感,“我只想把这个世界的美好献给有幸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们。我们被生活、社会、环境等条件所制约,想一想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,坏人们亦如此,他们活得更艰难:心虚、恐慌,担心坐牢、被枪毙……”在《韩美林自述》一书中,韩美林这样写到,“我非常珍视来到人间这一趟的机会,所以我也经常提醒自己:看到路上的石头就把它捡走——给后人留条好路。”
也正因为如此,艺术家韩美林,将爱作为永恒题材来抒发,他的作品有伟大的母爱、友爱,有爱情、亲情,还有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博爱!他相信,只要对这个世界倾尽所爱,在艺术创作中就会收获一触即发的佳作。
韩美林善于画动物,但他笔下很少有凶神恶煞、令人嫌恶的动物,小猫小狗固然亲切可爱,老鼠狐狸也同样憨态可掬。在他看来,任何生命来这世上活一遭都不容易,更应相互理解,相互体谅。1978年,韩美林应邀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《狐狸打猎人》设计动物形象,却在狐狸的形象上屡屡受挫,本应狡狯奸诈的狐狸,被他画成“导演都想抱起来”的小可爱,一连画了二十多张才得以通过。该片荣获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拉布国际动漫电影节“最佳美术奖”。
在韩美林看来,艺术家是时代的趣味、人间的厨师,他们把艺术作为自己的天职,将真善美像天女散花一样抛撒到人间,抛撒到人们的心间。在艺术家手中,美当然更美,可丑的也可以转化成美。
韩美林创作天书。图/受访者提供
这么多年来,他不遗余力地呼吁人们善待动物,善待植物,善待这个地球。他说,人类可以说话,也可以动手、动枪、动炮。但是动物不会,植物不会,水不会,能源不会。作为艺术家,不能光会画画,更要关心世界,关心地球的石油、天然气、水资源等等。艺术家就是要站出来,为地球说话,为水资源说话,为空气说话,为大自然说话。
韩美林歌颂爱,也尊重生命,热爱和平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当年3月,韩美林创作完成二战题材的雕塑作品《和平守望》,雕塑的主体由代表觉悟的菩提树、代表和平的橄榄树、代表生命的胡杨树组成;雕塑的每株树干分成七节,每节树干分别选用了二战期间部分受难国代表树种的树皮纹理塑成,“砍一棵,长三棵,代表了人类的尊严;它有东方的色彩,是凤凰涅槃,烈火中永生,代表我们的生存、意愿与和平。”
2015年10月13日19时,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,韩美林正式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和平艺术家”称号,成为中国美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。
艺术家活的是价值,而不是价格
2001年,韩美林突然在家门口晕倒,做了一场心脏搭桥手术,才捡回了一条命。经此一劫,周建萍开始思考,假如手术出现意外,韩美林在通州工作室的几千件作品该如何处置?捐给国家?还是分享给亲友?
韩美林对此并不纠结,他只想把作品留给后人做研究。而要完整地将作品留下来,除了建馆别无他法。2003年,周建萍回到家乡杭州,与市领导谈到这个话题,一拍即合,决定在杭州建立首座韩美林艺术馆,韩美林也很慷慨,将1000幅作品捐献给了杭州市政府。
2005年10月19日,在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仪式上,时任北京通州区委书记的梁伟在发言时突然宣布,“明年,我们通州区也要建一座韩美林艺术馆!”两年后,一座以“美”字为设计理念,形如一枚印章的全新建筑拔地而起,自此,从杭州到通州,两座韩美林艺术馆贯穿了大运河首尾。
之后,在贺兰山下的银川诞生了第三座韩美林艺术馆,以及以紫砂壶为主题的宜兴紫砂艺术馆。
最近,韩美林宣布,将在家乡济南再建一座韩美林艺术馆,而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的三期已经立项动工。所有的韩美林艺术馆均无偿向市民开放,这位说出“艺术家活着要有价值,别活得有价格”的艺术家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回馈着这片土地。
韩美林的创作灵感,要么来自传统,比如搜集自各种古籍字符创作而成的天书,要么来自民间,比如坚持了46年的艺术大篷车。他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。
疫情之后,韩美林的工作节奏、生活节奏慢了下来,以前一天只睡四个小时,十七八个小时站在案前作画的他,现在开始健身,每天要完成规定的“任务指标”。
创作的时间减少了,他依然繁忙,就在接受《中国慈善家》采访的前一天,他还在韩美林北京艺术馆接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。元旦刚过,开始紧锣密鼓,在哈尔滨办了一场韩美林艺术展。
这些年,韩美林将艺术重心放在了巡展上,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国内地画家,韩美林曾将极具民族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推向了国际,甚至在纽约曼哈顿区拥有了以他命名的“韩美林日”。他深知,优秀的文化只有走向世界,碰撞,交流,融合,才能更加丰富,更加多元。
就在上个月,韩美林正式卸任基金会理事长,由周建萍接棒,继续为基金会的艺术公益掌舵。1月8日,在中国慈善家2023年度盛典上,韩美林将一幅亲笔手书的“恒心至善”赠与《中国慈善家》杂志。这四个字,是本次年度盛典的主题,也是韩美林数十年公益的最佳注脚。
他是福娃之父,天书的创作者。人生上半场的苦难没有阻碍他对爱的追求,他将爱的教育和善的教育视作艺术家的天职,不遗余力,身体力行。数十年来,他率领“艺术大篷车”走遍全国,用艺术家的眼睛发掘美,也用慈善家的悲悯传递善。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走向世界,以艺术弘扬“和平”“多元”的文化世界观。他创建了“韩美林艺术基金会”,做专业和系统的艺术公益和社会慈善,并将数千件作品无私捐献。他说,人类因爱而生,因爱存在,因爱而伟大。
获奖感言
拿到这个奖实在不敢当。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爱这个世界,要善待一切。我们的艺术大篷车已经走了46年了,年年下工厂、下农村,和农民工人在一起,让我在艺术上不断成长。我今年88岁了,86岁的时候我还登上了青藏高原。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我创作的源泉,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,没有民间的艺术,就没有我韩美林。我不是大师,我就是个大师傅,是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。我的大篷车下去以后,不管是做人、做事,都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教育。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这片土地,忘记土地上的人民。我们到了四川,有个小孩子是弃婴,8岁的时候还得了白血病。大家知道后给她捐了好多钱,当她得知自己的病已经无法治愈的时候,她说:这个钱不要给我治病了,把这些钱给和我同样得病的小朋友们,捐给他们。临死前,她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我来过,我很乖。”后来我和谢晋导演去到她的家乡,她的墓碑上就写着这句话。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,要有颗慈善的心。我们来到梅里雪山,这里藏族的孩子们半年在山里,半年才能出来,因为都被大雪封得出不来。这样的气候差距,这样贫富的距离,现在都还是客观存在的。不管我们去到哪里,都会被老师们感动,也会被孩子们感动。我们带的糖分给孩子们,孩子们开心地抢。拿了糖以后,掰开舔了舔,再卷起来偷着放在房梁上,说要留给奶奶吃。所以,我们的慈善要一直、永远地延续下去。我们到了陕北的洛川,看到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的无名作者。他的歌大家都知道,可是他没有饭吃,就穿着一条棉裤。我们抱头痛哭,一起唱这首歌。这样的经历对艺术家来说,是不是有教育意义、有人生的启迪?包括我们的动物们,我们在沙漠里看到蛇,它怎么活下来的?我们在沙漠里看到狐狸,它是怎么活的?这个时候你舍得打它吗?那时候你舍得拿着枪把它打死吗?我感到你是舍不得的。未来,无论人工智能、量子科学多么发达,只要生活在地球上,差异一定是存在的。活在当下,不要忘记还有需要我们用至善的心去帮助的人,谢谢大家!
作者:贺斌人像摄影:张雁文(AXstudio)图片编辑:张旭
点击下图,一键下单
《中国慈善家》2024年第1期2024年1月30日上市
往期 · 推荐
坎坷中前行:互联网公益年终盘点
ESG观察 | 星巴克非法侵占近9亿,与辉同行直播间涉嫌抄袭
小慈邀你“在看”一下